“红眼病”又称“急性出血性结膜炎”,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病毒性眼部疾病,主要的致病病毒是“70
”型肠道病毒和“科萨句a——24”的变异型,腺病毒Ⅱ型也可以引起类似的症状。该病于1969年首次在加纳流行,1971年夏季在我国各地相继发现。
本病是由病毒直接进入眼部而引起感染。通常是经过病人的手、毛巾、脸盆等媒介带入眼部。潜伏期一般小于24小时,起病急,全身症状不严重,很少有发热、咽炎等症状,主要为眼部症状,多为双眼睑红肿,结膜充血,睑结膜出现滤泡,球结膜水肿,出血,眼内异物感,刺痒或疼痛,流泪,怕光,眼内分泌物增多,部分病人耳前淋巴结肿大,如继发细菌感染,则眼内分泌物为脓性。一般病程为7至-10天,愈后基本不留后遗症。
本病各季节均可发病,但以夏季和雨季为多见,青少年和壮年患者居多,同一车间、科室、家庭的人极易被传染。
被感染的人血清中可有一定的抗体,但免疫力一般不持久,目前尚无疫苗可用。
预防措施是防止病毒进入眼内,不要用手揉眼,毛巾、手绢要各人专用,不共用脸盆。病人的毛巾、手绢用后必须煮沸消毒,病人要勤洗手,点眼药也要一人一药。
病人每日3次用生理盐水冲眼,选择有效的抗病毒和抗菌素眼药水点眼,炎症控制后仍需点眼7天左右,以防复发。
目前我市雨水较多,为“红眼病”的传播提供了条件,因此大家都要提高卫生意识,加强个人卫生,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去,得了“红眼病”要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,避免形成人的传播,并且要就近治疗,尽量少到病人杂多的大医院,以防止增加多重感染的机会。